四十年后再回眸——“农业学大寨”刀锋
农业学大寨是中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开展的一场涉及到全国近一半人口的群众运动,依据的是毛泽东1963年发布的精神“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相当于现在大寨乡下属的大寨村),位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环境气候恶劣的区域,包括“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石山。1956年到1966年,全村群众在当时中共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领导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凝聚全村老少的力量,利用农闲时间加快基础建设。他们从山下担土到石山上造田,在山顶上开辟蓄(雨)水池,利用天然石料修建引水渠,改造了本村的“吃饭靠天”的生活状态,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受到当地和省政府的表扬。
毛泽东认为大寨群众的实际行动符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原则,陈永贵同志发挥党员的领导带头作用,团结群众以先进带后进的方式,让一个松散的结构凝聚成一股绳,排除万难走上了人能胜天的道路,因此号召全国农民向大寨学习,并在毛泽东的提名下,经过全国人大审议任命陈永贵为国务院副总理。这开辟了中国近代史上由一位农民直接成为全国最高领导机构成员的先河,反映出了当时全国人民尤其是农民阶级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地位。
自1964年全国兴起农业学大寨运动,改变了全国农村“半年闲”的发展建设状况,在当时主要是在冬季农闲时期,组织农民提高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农业学大寨运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这段时间内全国农村地区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截止到2002年为止,“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成果仍占全国水利设施的70%,全国电力设施的60%,全国铁路设施的80%,全国农村地区道路设施的90%。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将工人、农民组织起来,在当时缺乏国家经济基础和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利用工人和农民劳动力兴建了许多重要的农田水利设施(水渠、水坝、电站、梯田),不仅解决了深山贫瘠地区农民的吃饭、用水问题,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改变了中国以水、旱灾难为主的自然灾害环境,在1964年到1978年间几乎罕见带来巨大影响的洪涝灾害。
但在这场运动中,中央一些领导人,为了急于向毛泽东同志表现成绩,引导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形式,浪费许多农村劳动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个别领导人到有的地方要求农民垒坝必须将石头凿成正方,以求美观;到有的地方视察追求粮食产量,强迫农民种植营养成分低但产量高的杂交高粱等;还以从未有过实际农业劳动的“经验”总结出所谓的“桃园经验”,推而广之引起浮夸成风。甚至提出“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进行农业学大寨”的形式,也就是可以向提出不同意见的人施加政治罪名,不允许任何不同的意见存在,大搞“四清运动”压制工农自主权利。
但总的来讲,农业学大寨运动都是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改变了沿袭近千年的农村传统面貌,是对中国农业人口凝聚力量发挥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最有益的尝试。这场运动的成绩不仅过去发挥着作用,到今天依然在起着作用,今后四十年也仍然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