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伟大教师”毛泽东和他开创的教育事业

“伟大教师”毛泽东和他开创的教育事业
“伟大教师”毛泽东和他开创的教育事业

邋遢道人

林彪给毛主席封了个“四个伟大”,毛泽东说不算数,但教师名号可以保留,因为自己当过教师。毛泽东上的是师范学校,当过教师,后来在抗大等学校讲过课,对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怎么发展心中有数。

中国要搞现代化,要赶上世界强国,首先一点是要抓教育。抓教育的重点是什么?这要中国最需要什么人才。中国处于工业化前期,需要大量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需要产生大量技术工人。没有这样一个条件,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根本谈不上。而中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95%以上是文盲。因此,“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但是,发展教育需要大量资金,而工业化任务又迫在眉睫。中国能否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资源,通过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的努力,使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一个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让大部分中国青年接受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其实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一旦实现了工业化,同时大部分青年受到初中以上的教育,这个国家就有腾飞的基础。

为此,中国在建国不久就实行了城市的计划经济体系和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实行了统购统销的余量征集制度;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国民经济政策。这三个法宝让中国在大约15-20年中完成了这个设想。

1949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这个时期没有GDP统计口径)之比为43比100,到1958年,这个比就变为191比100。此后中国工农业比重始终在这种关系上,到1977年,工农业比重已经达到3比1。改革开放后在以内需为主的时期里,这个比重基本没什么变化。

这么大的经济成就并没有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1952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49.2%,1962年达到56.1%,1976年已经为96%,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1957年为44%,1965年达到83%,1975年达到91%。初中毕业升高中数,1957年为40%,1975年达到60%。

这是非常伟大的成果。说这个成果伟大,一是因为与中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国家比中国发展速度低很多,二是因为这个水平在改革开放后很长时间才重新恢复。

1975年印度小学入学率为79%,是中国的82%,中学入学率为26%,只相当于中国的29%。印度至今还在中小学净入学率方面赶不上30多年前的中国。中国在1975年的中学入学率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高的,比人口上亿的发展中国家高出一倍左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只低于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和东欧国家。

再看看改革开放后的数据(中间年份为最低点,最后一个年份为恢复的前一年):

学龄小学入学率:
1976年96% 1981年93% 1985年95.9%(用了9年恢复)

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
1975年91% 1981年68% 1995年90.8%(用了20年恢复)

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
1975年60.4% 1982年32.3% 2003年59.6%(用了28年恢复)

也就是说,毛泽东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在一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在外部环境极端恶劣情况下,在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条件下,在必须迅速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压力下,勒紧裤带,巧妙运筹,让中国实现了世界没有过的,中国此后也花20年甚至近30年才能达到的教育水平。因此,说毛泽东是世界最伟大的教师,恐怕一点不过分。

毛泽东实现这个目标的办法,其实就是现在大家诟病的计划经济、人民公社、高积累低消费政策。

没有计划经济,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能这么快(对比印度,到现在还达不到中国60年代水平),不可能在70年代就形成一个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交通能源体系。

没有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就缺失农村中等教育的投资主体。没有这个投资主体会是什么样子,只用看人民公社解体后中国小学教育化了9年才恢复,初中教育花了20年才恢复,高中教育花了28年才恢复到事实就知道了。

没有高积累低消费,中国像印度一样吃干喝净,就一定同印度一样,既没有工业化,也没有全民中等教育。

很多右派,当然也包括几乎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喜欢忆苦思甜,回忆改革前如何吃肉凭票,赞扬现在吃肉不排队;回忆当年物质不丰富,赞扬现在发展速度。对谁说改革前的成就,就骂个“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说实话,要真把这个谚语用好了,应该放在右派和知识分子头上。

中国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在80年代发生了一个根本变化——进入虚拟经济阶段。发达国家产业资本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接受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开始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商品。没有这些条件,什么奇迹也不会产生。贫道以前给出过数字说清楚了这个情况:拉美、亚洲大约有十几个国家都是因此实现了高速发展,而且连续近30年的经济增长数字基本是两位数,比中国还高!

西方国家产业资本转移在90年代开始达到高潮,而这个时期从70年年代开始发展的所谓新兴市场国家都太小,劳动力价格都上去了。于是在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产业资本把中国作为首选目标,中国在这个时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仅次于美国派世界第二,甚至有一年排第一。

中国人现在都在庆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以为外商直接投资本来就该直接投向中国,谁叫中国人口这么多呢?

但是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印度人口比中国并不少多少,印度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是民主制度,比一直喊着四个坚持,打着共产党旗号的中国“形象”好多了。印度开放程度,熟悉英语群体数量也比中国强不知道多少倍。可外资干嘛非要投资中国?如果在90年代外资把目标对准了印度,还有中国的戏吗?

是历史的偶然?

不是!是毛泽东为我们奠定了外商不得不来中国的基础。

这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主要是制造业。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也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过很多投资,但当时的投资主要是矿产和农产品,是掠夺原材料。投资这些第一产业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这里矿产和农业资源条件是否好。而这个地方工业基础条件是否好并不重要,因为发展这些产业需要的就是建电厂修铁路和港口。有些右派拿日本人在东北建了电厂公路港口来说日本人建设了东北,简直是没一点见识。而且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也不重要,因为矿工和农民不怕是文盲。

但投资制造业就不行了。因为我要在你国家建个缝纫机厂,总不能从电厂到公路我都修吧,还有煤矿呢。最主要的是,这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定工业基础,没有相对多的技术工人和配套产业,我总不能电瓶坏了都要运回本国修理吧。因此,这个地方交通能源足以支撑制造业,技术和产业环境能够基本配套,才适合建制造业。拉美和东亚小虎们之所以能够在80年代吸引到外资,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是在70年代开始采取了进口替代等政策,开始发展了一些国内工业。没有这些基础,一样不会有人去。

同时,制造业需要大量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以及可以培养为技术人员的高中文化程度工人。不是这个地方劳动力价格低就可以的,再低不能干这样的活总不行,人再多也等于没有人。

下面就不用贫道论述了。为什么外资在90年代开始首选中国大家都会推论出来。

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幸福的负责程度,考虑问题的周全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有些人会说,那是他蒙的,他会知道以后会有个虚拟经济化?也许毛泽东没猜到过(也许他知道,因为既无法证明他知道,也无法证明他不知道),但他很清楚一点,国民教育和工业化基础是一个大国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有机会也白搭。有了这个条件,没机会一样可以建设。原子弹、工业化、普及教育是毛泽东给中国人留下的物质基础,没这个基础,中国没戏的!

怀念毛泽东。new TextParser('/posts/05/43/5C/54/content_html.txt', 'content_tree');
《人民网》


  • 暂无相关文章